云南:最美丽省份建设全面开启

本报讯(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) 12月1日,记者从云南省“回眸‘十三五’奋进彩云南”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——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题新闻发布会获悉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了显著成就,主要概括为完善一个体系、优化一个空间、筑牢一方屏障、生态环境持续优良、绿色发展更加深入、最美丽省份建设全面开启。

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周民欣介绍,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,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和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”的理念,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,始终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“十三五”时期,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成就。

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。我省从单一制度出台转向制度体系构建,完成改革事项118项,完成率为100%。生态补偿、河(湖)长制、农田水利改革、国家公园体制改革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破性、标志性的制度相继建立。我省今年7月正式施行《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》,这是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首部综合性、统领性、倡导性、促进性的地方法规。

国土空间不断优化。我省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,科学合理构建生产空间、生活空间、生态空间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增加到39个,2015年-2019年争取中央财政下达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79.1亿元,年均递增19.74%。强化“一张蓝图”管控,构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实现“多规合一”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.84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.9%。编制完成了“三线一单”(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),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格局。

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。我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发展战略,持续开展“森林云南”建设,全省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“双增长”,2019年,全省森林面积3.59亿亩,森林覆盖率62.4%,森林蓄积量20.2亿立方米,均居全国第二位。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,颁布实施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——《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》,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、率先发布生物物种名录。

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。全力推进蓝天、碧水、净土“三大保卫战”和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“8个标志性战役”。16个州、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.6%,空气质量指标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。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,保持Ⅲ类以上水质;九大高原湖泊劣V类水体数量由2015年的4个减少为1个,洱海水质稳定向好,滇池水质为30年来**水平;全省33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初见成效,省会昆明市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。

“绿色”成为云南跨越发展的鲜明底色。我省世界**“三张牌”彰显特色优势,绿色能源成为**大支柱产业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2%,居全国首位。以绿色能源为驱动的绿色铝、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壮大。作为全国**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,普洱市推行GEP与GDP双核算、双考核,探索出一条为经济绿色增长注入新活力的创新之路。

最美丽省份建设全面开启。通过涵养生态美、创建环境美、提升城市美、塑造乡村美、展现山水美,我省形成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合力。以干净、宜居、特色、智慧为重点开展“美丽县城”建设,命名了20个“美丽县城”,授牌了21个“云南省特色小镇”,加大了传统村落民居、民族特色村寨和历史文化名街、名村、名镇、名城保护力度。开展沿路、沿河湖、沿集镇绿化,建设完成昆明至丽江、昆明至西双版纳、昆明主城区至长水国际机场三条美丽公路。以昆明市为试点逐步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。

转载请注明来源《民族时报》


总部地址:云南昆明市寻甸县仁德镇月华路玉秀苑S3-4号商铺
昆明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小康大道德润朗悦湾(C座)17栋26楼
公司电话:0871-62662828  
公司传真:0871-62662828
邮箱:123456789@qq.com
网址:www.ynqjjzgc.com

微信咨询